車廠也加入搶礦
除了上游的電池廠大動作增產之外,全球電動車龍頭特斯拉近年也相當積極布局關鍵原料。
在2021年特斯拉就買了四座鎳礦,並與澳大利亞礦業公司Syrah Resources簽訂協議,購買石墨陽極材料。代表終端車廠已開始積極介入上游的原料供應。
2022年再與Liontown Resources簽署為期5年的鋰礦供應協議。2024年開始,第一年的採購量為10萬乾公噸(DMT),隨後將會增加至每年15萬DMT。
全球電池產業鏈
全球動力電池生產主要以中日韓廠為主,前三大業者分別是寧德時代、Panasonic和LG化學,光這三家就佔據了6成以上的市占率。但電池產業並非僅此三家,在各個環節還有許多關鍵企業。
首先是上游材料廠,包含電極、電解液、隔離膜、罐體、銅箔、鋁箔等材料供應商。其中正負極材料、電解液與隔離膜就占電池芯成本的六成,因此也是各家電池廠重點布局的領域。主要製造廠包含LG化學、Panasonic、日立化學、celgard、比亞迪、新宙邦和旭化成等,主導其關鍵技術。
中游則是負責電池芯製造的廠商,由於電池芯的品質優劣,事關整顆電池的儲能效率,因此這個區塊也是鋰電池供應鏈中最關鍵的一環,主要生產商包含LG化學旗下的LG Energy Solution、寧德時代、Panasonic、CATL、 SKI以及比亞迪。
下游為電池模組廠商,通常具備電池芯製造能力的大廠,也會同步生產電池模組。甚至像LG、Panasonic、比亞迪等具有市場規模優勢的電池廠,會直接包辦整套上、中、下游完整供應鏈。

(圖:寧德時代;來源:XQ全球贏家)

(圖:Panasonic;來源:XQ全球贏家)

(圖:LG Energy Solution;來源:Tradingview)

(圖:中信電池儲能;來源:XQ全球贏家)
(本公開資訊,皆為學術研究所用,並無涉及個股未來交易價位之研判、建議或提供交易策略之建議,在撰寫過程中,未考量讀者個別的財務狀況與需求;故所提供的資訊無法適用於所有客戶或投資人,讀者應審慎考量本身之投資風險,並就投資結果自行負責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