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如何因應?
由於中國是世界排碳量最高的國家,排放量占全球約28%,約等同歐盟、美國和印度三大排放國的總和。因此中國要達到碳中和,需要比其他國家多一倍時間,因此在正常速度下,可能要2080年才能達標,但官方卻將目標提前20年。雖然比其他國家的2060年目標要來得晚,但考量中國的碳排放規模,其實這速度反而相對算快。
碳中和受惠產業
碳中和政策主要圍繞在針對供電能源供給、高耗能產業供給以及能源需求終端消費三個產業進行改革。因此,供電產業將會市風電、太陽能等再生能源產業受惠。高耗能產業的石化、鋼鐵,中國將透過產量集中至大廠,輔導小廠轉型來進行改革。終端消費的部分,則是大舉實施建築、交通電汽化,包含電動車、充電樁、鋰電池以及電汽設備等產業將受惠。上述產業,諸如中環股份、比亞迪、贛鋒鋰業、三花智控以及榮盛石化等相關企業,整體在深圳指數中小版的權重便高達三成。
(本公開資訊,皆為學術研究所用,並無涉及個股未來交易價位之研判、建議或提供交易策略之建議,在撰寫過程中,未考量讀者個別的財務狀況與需求;故所提供的資訊無法適用於所有客戶或投資人,讀者應審慎考量本身之投資風險,並就投資結果自行負責。)